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卫生健康适宜技术分会官网 登录 / 注册

项目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展示
遗传代谢病的规范诊治技术
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20年07月14日     阅读: 3492 次     来源: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卫生健康适宜技术分会

遗传代谢病的规范诊治技术







一、项目简介

       遗传代谢性疾病是一类重要的遗传病,发生率占出生人口的1%-2%,目前已注册的遗传病已逾16,380种,常见遗传代谢性疾病约50余种,总体发生率约为1/3000-1/5000。遗传性代谢疾病多数患儿于婴幼儿期发病,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发育落后、惊厥、肝功能损害等症状,部分患儿起病急、病情重,可出现惊厥、呕吐、酸中毒等异常;也有少数疾病,可于学龄前后起病,进展较为缓慢。由于这类疾病没有特别的临床表现,家长容易忽视,同时由于病例少见,医生容易误诊或难以确诊。但是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孩子身体和智力的损害已不可逆转。发达国家儿童医院中36%-53 %住院患儿部分或全部有遗传问题。发展中国家15%-25%的围产期死亡与遗传性疾病有关。许多种类的 IEM已有特效治疗方法,降低病死率及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依赖于早期快速诊断前提下的及早干预治疗。对于一些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疾病,明确诊断对母亲以后怀孕的产前诊断也很必要。故婴儿IEM的临床诊断是儿科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 

由于我国各地区受经济条件、医疗资源分布以及群众认识不充分等因素影响,造成遗传代谢病生后筛查诊断能力参差不齐,漏诊情况不容乐观。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对于遗传代谢病缺乏认识,因此为市、县、区级等基层医院推广培训,加强宣传非常必要。


所推广的技术内容:
       (1)推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治干预体系和标准化临床路径,完善遗传代谢病出生后筛查管理体系及分级防控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完善遗传代谢病三级防控协作网络的新生儿筛诊模块,建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信息化筛查管理体系,并基于项目组单位的诊疗优势项目,制定和完善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多层次的遗传代谢病筛查方案,建立科学、合理、易推广的遗传代谢病的诊治临床路径。采用规范统一标准进行系统生长发育监测评估,建立规范化的出生缺陷预后评估、干预救助、遗传咨询和再生育指导。
       (2)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遗传代谢病的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和诊疗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合作单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实验室,优化串联质谱和 NGS 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体系,起草适合我国国情的串联质谱和 NGS 规范化检测技术草案。利用项目组建立病例数据库评估预后并分析影响出遗传代谢病诊疗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确定诊疗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3)建立遗传代谢病防控示范区,推动遗传代谢病早期信息化筛查管理体系和相关临床筛诊疗路径的规范化应用和推广。针对不同区域的高发遗传代谢病病种,选择适宜的出生后筛查技术和易推广普及的临床路径,建立遗传代谢病防控示范基地。建立规范化的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及行业认证的培训基地,通过组织管理、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及远程会诊等方式,推动新生儿信息化筛查管理体系和遗传代谢病相关临床筛诊治路径的在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应用推广,建立遗传代谢病综合防治体系。


技术要点及指标:
       (1)完善规范化的遗传代谢病出生后信息化筛查管理体系:采用集中筛查和分级管理的模式。
       (2)制定筛诊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和临床应用手册:制定和完善串联质谱、气相色谱-质谱及 NGS 等出生后遗传代谢病筛诊技术的操作和临床应用手册。
       (3)完善遗传代谢病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参照标准化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和 NGS 实验室,建立遗传代谢病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适合遗传代谢病基因诊断的质控策略;根据ACMG 指南,整合人群数据、计算机预测数据、功能数据、种族隔离数据等研究证据对变异进行分类,制定适合我国的遗传代谢病相关突变标准化决策系统。
       (4)建立适用、易推广的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路径:根据病例组合法、病案回顾调查法、统计学分析、循证医学法等针对不同病种、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科学、合理、易推广的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路径。基于以往临床经验累积,参考国内外诊疗建议,撰写遗传代谢病的诊治临床路径。
       (5)制定遗传代谢病的转诊制度,依托遗传代谢病网络化平台,通过远程会诊和分级诊疗等方式,建立有效的网络协同服务机制,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层准确高效转诊。

       (6)采用规范统一标准进行系统生长发育监测、神经心理发育评估、影像学及生化指标监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遗传学背景、行为、环境、社会心理及经济水平,建立规范化的出生缺陷预后评估、遗传咨询和干预。



国内外本领域技术水平分析:
       既往由于检测方法的限制,使遗传性代谢病患儿不能够得到及时确诊,认为是“罕见”的疾病。近年来国际上开展的串联质谱技术(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S/MS),能够检测干血滤纸片中的氨基酸谱和酰基肉碱谱,为临床快速诊断氨基酸、有机酸和脂肪酸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尿有机酸检测,使诊断更加可靠,推动了遗传性代谢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
我们国家于2000年开始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检测,2002年开始使用串联质谱进行遗传代谢病新生儿筛查和临床疑似遗传代谢病患者检测,使我国的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诊断及治疗技术有了显著提高。

国内目前各项生后遗传学筛查和诊断技术虽然在临床上已经开展应用,但临床尚未普及。选择成本合理、实验室操作简便易行、质控全面、仪器设备和检测标本,已经具备临床服务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卫生经济学评判合理的技术作为适宜技术,并形成临床和群体实施路径,全面推广应用尤为重要。



推广或示范应用技术难度:
       1、MS/MS 技术需要质谱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检验师及分析师。
       2、基层医生遗传学基础差可能给培训带来一定难度。
成本效益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拟制定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多层次的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诊治干预体系和标准化临床路径,完善不同地区遗传代谢病防控早期信息化筛查管理体系及分级防控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实现机构和群体的适宜干预措施规范化推广达 80%以上,推进遗传代谢病防控适宜技术的规范、评估与推广的一体化,有效提升我国遗传代谢病防控水平。



二、接受推广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人员、科室及设备等条件,重点要说明是否需要特殊设备,人员需要的资质条件等)
项目申报单位北部战区总医院为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魏兵为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委员会主委、辽宁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分会副主任委员,2018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出生后出生缺陷筛诊治关键技术与干预规范的示范应用》,主编的专著《出生缺陷与精准医学》对于将来做推广培训奠定了基础,可以提高培训效果。我院儿科医生人员学历高,推广团队人员均为硕士以上,检验科设备齐全,经验丰富。具备实施该项目的优势,无需特殊设备。

三、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包括在项目推广或示范应用后应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水平、产生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等)

现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对于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技术缺乏认知,在遗传代谢病的规范诊治技术推广后,可以使70%以上的县、区级等基层医院儿科医生提高对遗传代谢病的了解,将进一步完善我国遗传代谢病诊疗领域的规范性建设,如临床路径、评估体系与干预救助措施等,达到及时明确诊断和合理有效治疗的目的,减少遗传代谢病所导致的死亡和残疾,造福儿童、家庭和社会。


四、计划安排
       时间进度 目标及实施内容
       2019年7-9月 目标:提高基层医院医生对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表现认识程度,提高临床识别能力。
实施内容:北部战区总医院多功能厅举办培训班,为期2天,讲授遗传代谢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等。培训150-200人。
       2019年10-12月 目标:提高基层医院医生对儿童遗传代谢病的诊断能力。
实施内容:北部战区总医院多功能厅举办培训班,为期2天,讲授遗传代谢病分类的规范诊断。培训150-200人。
       2020年1-3月 目标:提高基层医院医生对儿童遗传代谢病患儿的治疗水平。
实施内容:北部战区总医院多功能厅举办培训班,为期2天,讲授遗传代谢病的规范治疗。培训150-200人。
       2020年4-6月 目标:提高基层医院医生对儿童遗传代谢病患儿的遗传咨询水平。
实施内容:北部战区总医院多功能厅举办培训班,为期2天,讲授遗传代谢病遗传咨询产前诊断要点。培训150-200人。